硅谷产品经理与国内产品经理的3大不同

栏目:行业新闻 查看(6119)

本文作者介绍:

黄有璨,三节课联合创始人。

孙沁滢,三节课新晋内容实习生。曾在美国华盛顿D.C.特区交流一年,现就读于一所常青藤大学。本文为沁滢在美国访谈了近 30 家互联网公司后写成。

在互联网业内,“产品经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业内也多有这样的说法——产品经理是距离CEO的人

回溯起来,“产品经理”这个名词,最早应该是在 1932 年,由宝洁公司的麦克埃尔洛埃提出的,当时他认为:为了提高效率,应该由一个人来统一管理、负责一条产品线或一个品牌的整体规划、运作,并率先在宝洁内部开始了尝试——他自己成为了历史上首位产品经理。

20 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诞生之后,由于互联网产品所特有的“数据驱动、快速迭代”的特性,“产品经理”这一角色也开始在美国互联网行业普及开来。

再然后,进入到 21 世纪,这个岗位也慢慢开始为中国互联网行业所熟知和认可,并由于其稀缺性和一定程度上的神秘性,一度成为了互联网业内最火爆、最引人瞩目的岗位。

但,虽然起源于美国,理念也基本相同,国内的产品经理和国外的产品经理之间,还是出现了许多差异。

本文想试着通过一些各方面的对比,一定程度上为大家解答这样一个问题:到底国内和国外的产品经理之间,存在着哪些不同?

1.

中美互联网行业的一些基本差异

从行业的一些基本状态来看,中美互联网公司之间其实就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着“产品经理”这群人的状态和所需扮演的角色。

大环境来看,中国互联网的层次更丰富——中国人口数量众多,社会形态更多样,用户属性和行为习惯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再到四五线城市再到乡镇县城,可能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一种类型的需求,在不同用户端的解决方案也会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态势。比如说,同样是大型电商产品,在中国你可以看到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拼多多、小红书、网易严选……等等百花齐放,就更不用说还有苏宁、国美、有赞等一堆紧随其后的名字。

而在美国,提起大一些的电商平台或产品,似乎除了亚马逊,你很难再想到其他可以迅速映入脑海的名字。

这导致了中美互联网行业的一大区分——中国互联网往往更看重商业应用创新,而美国互联网则往往是技术创新引领的。

具体来讲,大到金融、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小到租房、外卖和网约车,中国互联网从业者渗透到各个行业中,以深度挖掘出一个细分领域、并很好地贴合用户需求为荣。在这种场景下,能够把握住商业应用场景的产品经理,将是一个团队中的灵魂人物。而互联网业内也往往会不断滋生出9158、YY语音、拼多多、趣头条、全民K歌等看起来可能不那么主流,甚至有时会显得有点Low,绝对的技术创新门槛并不高,但商业上却可以很成功的产品。

所以,在中国互联网,产品上的“抄袭”可以是比较正常的事——同样的产品形态,放在不同用户身上,解决方案可能会呈现无数细微区别。

而在太平洋的对面,加州的黄金海岸沿线,美国互联网从业者则往往在追求高科技的“酷感”的道路上一骑绝尘。

在美国,很少有人会说:“我是搞互联网的。”人们常常引以为傲的说法是:“我在一家科技公司(Tech Firm)。” Google, Apple, Tesla,IBM,Microsoft都是追求科技感的个中翘楚。即使是例如Uber, Airbnb此类接地气、关注民生的科技公司,也有着浓厚的工程师文化。产品经理,不可免俗的,也有了很浓的工程师范。

同理,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中,大家也往往会追求极致的“科技创新”——你可以看到,在美国,即便是Pornhub(全球最大的成人电影网站)这样的产品,也会追求无数用户体验、设计和技术应用上的创新。人们在行业内的基本认知是:产品上的“抄袭”是不值得鼓励的。

在这个层面上,相比较来看,中国互联网可能更“接地气”,而美国互联网整体则具备更强的“科技感”和“未来感”。

而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两地的行业从业者比例之间似乎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我们针对饿了么、阿里、京东、百度、网易、 58 等多家国内主流的互联网公司进行了私访式的抽样调查,发现在这些公司内部,普遍产品经理、产品运营与研发工程师之间的比例大约在1:3:41:3:6之间。而在美国,同样在Google、Facebook、Twitter、Uber这样的公司,产品经理与研发工程师之间的比例通常在1:71:10之间。

你可以理解为,美国的产品经理能够hold住更多的研发工程师,又或者是说,美国可能需要的产品经理更少,对产品经理的要求却会更高,这一点上,我们接下来具体进行一些解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互联网公司内,基本不存在“运营”这个职位。这同样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关于这个现象,我们会在此后单独再通过一篇文章来进行分析和解读。

2.

中美产品经理的从业背景差异

我们发现,受工程师文化的影响,美国的产品经理大都拥有技术背景

笔者与 20 多名美国中早期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进行了交流,发现他们要么是技术背景出身,要么就是非技术背景出身但自己能掌握基础编程技能,几乎没有人完全不懂技术。


而翻看Google,Facebook等美国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公开招聘信息,我们也发现,其产品经理岗位的校园招聘JD中,绝大部分岗位招聘需求都将计算机相关学位学历+活动领导者列为最低要求,甚至会要求候选人都就读于名校,并在学校期间就曾有过创业经历或是曾组织过大规模活动等。他们也对我表示,在自己公司内,招聘产品经理普遍会要求技术背景,即便少量职位可接受非技术背景,往往也会要求候选人至少要能够快速学习技术层面的相关知识。

而在美国产品经理的社会招聘JD中,则往往要求要有2- 5 年工程或是设计经验,同时推荐具有MBA学位。

 

 

▲ Facebook与Uber的产品经理社招JD

 

▲ Google2019 年的校招产品经理JD

总结一下,美国对产品经理的要求往往是兼备技术背景与商业思维。

相比起来,在国内,产品经理的背景要五花八门的多,相关要求似乎也低了不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站长之家编辑
链接:https://www.chinaz.com/manage/2018/0605/898015.shtml
来源:站长之家